cún①<动>存在,与“亡”相对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三径就荒,松菊犹~。”《捕蛇者说》:“视其缶,而吾蛇尚~。”《师说》:“道之所~,师之所~也。”②<动>生存,活着。《冯谖客孟尝君》:“齐有冯谖者,贫乏不能自~。”《石壕吏》:“~者且偷生,死者长已矣!”③<动>关心,想念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其~君兴国而欲反复之,一篇之中三致志焉。”《订鬼》:“凡天地之间,有鬼,非人死精神为之也,皆人思念~想之所致也。”④<动>慰问,抚恤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臣乃市井鼓刀屠者,而公子亲数~之。”《隆中对》:“民殷国富而不知~恤。”
【存抚】存恤抚养。班固《汉书·司马相如传下》:“陛下即位,~天下,集安中国,然后兴师出兵。”(集:通“辑”。和协。)
【存济】安顿;措置。欧阳修《诊澧州瑞木乞不宣示外庭劄子》:“州县皇皇,何以~?以臣视之,乃是四海骚然,万物失所,实未见太平之象。”
【存恤】慰问;抚恤。陈寿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:“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,县官勿绝廪,长吏~抚循,以称吾意。”
【存肄】学习;练习。《汉书·礼乐志》:“(河间献王)因献所集雅乐。天子下大乐官,常~之,岁时以备数,然不常御。”
【存照】旧时契约、照会等文书,存备查照核对的,有时在末尾写上“存照”字样。
【存问】慰问;问候。范晔《后汉书·淳于恭传》:“五年,病笃,使者数~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ér①<名>颊毛;胡须。《周礼·考工记》:“深其爪,出其日,作其鏻之~。”②<代>通“尔”你,你的。《记王忠肃公翱事》:“~翁长铨,迁我京职,则汝朝夕侍母。”③<动>通“如”。好像《察今》:“军惊~坏都舍。”④<连>1.表并列关系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苟粟多~财有余。”《捕蛇者说》:“黑质~白章。”2.表相承关系。《扁鹊见蔡桓公》:“扁鹊望桓侯~还走。”《石钟山记》:“余方心动欲还,~大声发于水上。”3.表示递进关系。《劝学》:“君子愽学~日参省乎已。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,~势力众寡又不可论。”4.表转折关系。《殽之战》:“吾见师出,~不见其入也。”《论积贮疏》:“生之者甚少~靡之者甚多。”⒌表修饰关系。《劝学》:“吾尝终日~思矣。”《捕蛇者说》:“吾恂恂~起。”⒍表假设关系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吾攻赵,旦暮且下,~诸侯敢救赵者,已拔赵,必移兵先击之。”《冯婉贞》:“诸君~有意,瞻余马首可也。”⒎表因果关系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臣诚恐见欺于王~负赵。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表恶其能~不能用也。”⒏表时间、方位、范围的界限,相当于“以”。《祭妹文》:“今~后,吾将再病,教从何处呼汝耶。”⑤<助>表感叹语气,相当于“啊”“吧”。《论语·子罕》:“岂不尔思,室是远~。”《论语·微子》:“已~!已~!今之从政者殆~!”⑥词缀,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。《口技》:“俄~,百千人大呼。”《醉翁亭记》:“已~,夕阳在山,人影散乱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bú①<副>不,表一般否定。②<副>没有,表存在的否定。《毛遂自荐》:“今日出而从,日中~决,何也?”③<副>不是,表否定判断。《卖柑者言》:“又何往而~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。”
fǒu通“否”。①<助>在句末表询问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,可予~?”②<副>用在句中表否定。《鸿门宴》:“~者,若属皆为所虏。”《师说》:“或师焉,或~焉。”
【不齿】齿,并列,并排。不与并列,不与同列。表示极度鄙视。
【不佞】1.无口才;不会巧言善说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雍也仁而~。”2.无才,自谦之词。《史记·孝文本纪》:“寡人~,不足以称宗庙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lùn①<动>讨论;议论。《出师表》:“每与臣~此事,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。”②<动>评定赏罚;判定。《出师表》:“宜付有司~其刑赏。”③<动>说。《桃花源记》:“乃不知有汉,无~魏晋。”④<动>辩论。《史记·魏其武安侯列传》:“今日廷~。”⑤<动>研究;研讨。《五蠹》:“~世之事,因为之备。”⑥<名>言论;主张;学说。《甘藷疏序》:“余不侫,独持迂~。”⑦<名>文体的一种,即议论文。《文选序》:“~则析理精微,铭则序事清润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