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iū①<名>年成;收成。《尚书·盘庚》:“若农服田穑,乃亦有~。”②<名>年。《五蠹》:“穰岁之~,疏客必食。”③<名>秋天;秋季。《诗经·氓》:“将子无怒,~以为期。”《滕王阁序》:“~水共长天一色。”《琵琶行》:“明年~,送客湓浦口。”④<名>时机;时候。《出师表》:“此诚危急存亡之~也。”
【秋娘】唐代歌女常用名字,泛指美人。
【秋水】⒈秋天的水。⒉喻剑。⒊喻境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háo①<名>长而尖的细毛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明足以察秋~之末。”②<名>比喻极其细微的东西。《老子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》:“合之木,生于~末。”《赤壁赋》:“苟非吾之所有,虽一~而莫取。”③<名>毛笔。袁宏道《答王百谷》:“方且挥~命楮,恣意著述。”④<量>长度单位。十丝为一毫,十毫为一厘。
【毫光】光线四射如毫毛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zhī①<动>到……去。《为学》:“吾欲~南海。”②<代>指示代词,相当于“这个”、“这”、“这种”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均~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”③<代>第三人称代词,相当于“他”、“它”、“它们”、“他们”等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生~有时而用~无度。”《郑伯克段于鄢》:“爱共叔段,欲立~。”④<代>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君将哀而生~乎?”⑤<代>第二人称代词,相当于“你”、“您”。《汉书·蒯通传》:“窃闵公之将死,故吊~。”⑥<助>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表示修饰、领属的关系,相当于“的”。《邵公谏厉王弭谤》:“防民~口,甚于防川。”⑦<助>用在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,一般不必译出。《师说》:“师道~不传也久矣。”⑧<助>定语后置的标志。《劝学》:“蚓无爪牙~利。”⑨<助>补语的标志。用在中心词(动词、形容词)和补语之间,可译作“得”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未若复吾赋不幸~甚也。”⑩<助>用宾语前置的标志。《师说》:“句读~不知。”⑾<助>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,补足音节,没有实义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顷~,烟炎张天。”⑿<助>用在“前”、“后”、“内”、“外”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,表示对方位、时间、范围等的限制。《教战守策》:“数十年~后,甲兵顿弊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mò①<名>树梢。《左传·昭公十一年》:“~大必折。”②<名>事情、物件的端或尾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明足以察秋毫之~。”③<名>末尾;尽头。《核舟记》:“鲁直左手执卷~,右手指卷。”④<名>不重要的或非根本的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使天下各食其力,~技游食之民,转而缘南亩。”⑤<名>时间或顺序在后。贾思勰《树木》:“吴~,甘橘成,岁得绢数千匹。”
【末技】⒈小技。⒉指工商业。
【末业】亦作“末作”、“未产”、“末事”、“末生”。古代称工商业等业为末业,与称“本业”的农业相对。
【末造】⒈末世时产生。⒉不重要的东西。
【末叶】⒈一个世纪或朝代的最后阶段。⒉后代子孙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